2024-12-10 18:49:39|网友 |来源:互联网整理
河北省承德市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
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承德避暑山庄大小建筑有120多组,其中康熙以四字组成36景,乾隆以三字组成36景,这就是山庄著名的72景。
康熙朝定名的36景是:烟波致爽、芝径云堤、无暑清凉、延薰山馆、水芳岩秀、万壑松风、松鹤清樾、云山胜地、四面云山、北枕双峰、西岭晨霞、锤峰落照、南山积雪、梨花伴月;
曲水荷香、风泉清听、濠濮间想、天宇咸畅、暖流暄波、泉源石壁、青枫绿屿、莺啭乔木、香远益清、金莲映日、远近泉声、云帆月舫、芳渚临流、云容水态、澄泉绕石、澄波叠翠、石矶观鱼、镜水云岑、双湖夹镜、长虹饮练、甫田丛樾、水流云在。
乾隆朝定名的36景是:丽正门、勤政殿、松鹤斋、如意湖、青雀舫、绮望楼、驯鹿坡、水心榭、颐志堂、畅远台、静好堂、冷香亭、采菱渡、观莲所、清晖亭、般若相、沧浪屿、一片云、萍香泮;
万树园、试马埭、嘉树轩、乐成阁、宿云檐、澄观斋、翠云岩、罨画窗、凌太虚、千尺雪、宁静斋、玉琴轩、临芳墅知鱼矾、涌翠岩、素尚斋、永恬居。
扩展资料:
主要景点:
1、松鹤斋
松鹤斋在避暑山庄正殿东侧,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
清圣宪皇太后(乾隆母)和嫔妃居此。
清高宗于乾隆十四年(1749)为皇太后建松鹤景区供其居住,共有院落八进,共建殿堂一百六十二间。
大门五间、二门三间。
二门内有前殿七间,即为松鹤斋。
清高宗将此处题为三十六景之第三景,嘉庆十一年(1806)改名为含辉堂。
堂北为绥成殿,面阔七间,单檐歇山卷棚顶,前后有廊。
乾隆五十七年改名继德堂,赐给其皇十五子琰、即后来的清仁宗居住。
道光二十年(1840)后,将永佑寺所供清王朝历朝皇帝画像移此。
绥成殿之北,有十五间照房,再北有门三间。
又北为乐寿堂七间,为皇太后寝宫,嘉庆十一年改名悦性居。
乐寿堂北为畅远楼五间,上下两层,与正宫云山胜地楼相似。
过楼便是垂花门,门北为万壑松风。
2、四知书屋
四知书屋,在承德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后。
是一座5间大殿,康熙帝曾题名“依清旷”,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又增题“四知书屋”。
四知取《周易-系辞》“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之意。
3、万岁照房
位于四知书屋北面,面阔十九间,俗称“十九间房”。
中部三间为佛堂,名为“宝伐喻”,两侧各一间通道。
以万岁照房为界,前部各殿属前朝,后部为后寝,即帝后的寝宫。
4、东宫
在松鹤斋的东面,地势比正宫和松鹤斋低。
东宫的前面宫墙上另辟大门,称德汇门,为重台城门,形制与丽正门相仿。
进入德汇门后。
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依次有门殿七间、正殿十一间、清音阁、福寿阁、勤政殿、卷阿胜境殿。
1945年,日军入侵承德,为庆祝胜利将东宫烧毁。
现仅存基址。
其中清音阁俗称大戏楼。
与现存故宫畅音阁、颐和园中德和园大戏楼形式相近。
阁高三层,外观雄伟。
5、烟波致爽殿
万岁照房北行过门殿,再北有殿七楹,进深两间,名烟波致爽,是正宫后寝部分的主殿,也是清帝在山庄的寝宫。
并列为避暑山庄康熙三十六景之首。
视频介绍
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热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坐落着我国现存占地面积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承德避暑山庄。
丽正门是避暑山庄的正门,建于1754年
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建成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这片雄伟的宫殿建筑群,也是康乾盛世下国力昌盛的象征。
内午门上悬有康熙御书“避暑山庄”四字匾额
康熙在平定准噶尔和三藩之乱后,开始推选“恩威并举、剿抚并用”的政策,加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
承德一带,山势走向呈西北东南的“龙脉”风水之相,夏季气候凉爽宜人,加之地理位置北通满蒙,南接中原。
于是,在当时满贵秋季狩猎的木兰围场的基础之上,开始兴建“热河行宫”和外八庙。
避暑山庄的建造者-康熙帝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是由平原区、山峦区、湖泊区、宫殿区四大部分组成的清代宫苑建筑群,总占地面积约为564万平方米,整体124组建筑,康熙与乾隆时曾各命名了三十六景,共计七十二景
烟波致爽殿是皇帝在山庄的寝宫,居康熙三十六景之首
这里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重要场所,也是清代少数民族统治政权下,各个民族,特别是汉族、蒙古族、蒙族、藏族等的文化、政治交流平台。
康熙与乾隆的御碑
避暑山庄的平原区和山峦区依地理而建。
平原区以草地和林地为主,草原是皇帝举行赛马活动的场地,也是满族弟子骑射消遣的重要场所。
林地称万树园,园内有不同规格的蒙古包,既是皇帝的临时宫殿,也是召见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的地方。
蒙古包是平原区最主要的建筑,体现着满人的塞外情节
山区位于山庄西北部,这里集中修建着寺庙建筑群。
博仁寺、博善寺、普乐寺、安远庙、普宁寺、普佑寺、广缘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广安寺、罗汉堂、殊像寺等12座金碧辉煌、雄伟壮观的喇嘛寺庙群,是清政府为加强蒙、藏等少数民族宗教交流,加强边疆管理而建造的皇家寺庙。
寺庙之集中,规模之宏大,建筑之精湛,也使承德一地成为藏传佛教圣地之一。
山区的南山积雪亭
湖区有“澄湖”、“如意湖”、“银湖”、“镜湖”等不同景观的大小湖泊共八处。
总体建筑设计理念是以山环水、以水绕岛,巧妙运用中国传统造园手法,仿照江南的名胜建造而成。
湖区内碧波荡漾,花木葱笼,亭榭照映,一派江南温婉的秀美景色。
避暑山庄内被康熙、乾隆帝钦定的七十二景有三十一景在湖区,可见帝王对湖区和江南美景的欣赏和喜爱之情。
文园狮子林景区有着江南园林的风范
宫殿区占地面积约为10.2万平方米。
东北接平原区和湖区,西北连山区。
宫殿区由正宫(即避暑山庄博物馆)、松鹤斋、东宫(已毁)和万壑松风四组建筑组成。
宫殿区的建筑风格古朴淡雅,利用木材本色修成,远没有紫禁城的华丽之感。
宫殿的古朴风格也说明了帝王修建宫殿以追求“闲情野趣”的精神享受目的。
湖区美景
避暑山庄历经康熙、雍正与乾隆三代清帝约90年的时间的扩建,成为我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面积约是颐和园的两倍、紫禁城的八倍。
热河一带也因此享有着“塞外京都”之誉,表现出清帝王们“集天下景色于一园、移天缩地于一方”的美好欲念,使之成为清初仅次于北京的第二大政治中心。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并称赞其“建筑风格各异的庙宇和皇家园林同周围的湖泊、牧场和森林巧妙地融为一体。
避暑山庄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研究价值、而且还保留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末期罕见的历史遗迹。
”
复制本文链接攻略资讯文章为拓城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