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羹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烹制的一种菜羹,其独特的烹饪方法和清淡的口感让人回味无穷。
据《东坡羹颂》记载,这种羹不需要添加鱼肉或调味品,却能自然地散发出甘甜的味道。
其制作方法是将菘菜、蔓菁、萝卜或荠等蔬菜揉洗数次,去除其中的苦涩汁液,然后在锅边或瓷碗上涂少许生油,再加入生米一同煮制。
苏轼曾在《狄韶州煮蔓菁芦菔羹》一诗中描述了他年轻时在田间生活的场景,那时他常常自己动手煮花蔓菁,那种味道至今仍让他魂牵梦萦。
然而中年以后,他却很难再品尝到这种美味。
直到他南下担任官职时,才发现当地也有人能制作出这种东坡羹,其中的芦菔根依然保留着清晨的露水清甜。
这种东坡羹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代表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尽管制作过程看似简单,但其中蕴含着苏轼对于食材选择的严谨态度和对烹饪艺术的深刻理解。
东坡羹的美味不仅仅在于其独特的口感,更在于它背后蕴含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传承。
东坡羹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除了其独特的风味,还在于它背后的文化意义。
苏轼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更是一位热爱生活的美食家。
他通过东坡羹向世人展示了如何用简单的食材创造出令人难忘的美味佳肴。
这种烹饪理念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视频介绍
公元1092年北宋元祐七年二月,苏轼转任扬州知州,很快清明节到来,苏轼来到扬州西北郊蜀冈中峰上的平山堂,凭吊恩师欧阳修。
看到漫山遍野竞相吐翠的鲜美荠菜,不禁开怀大笑。
他用鲜荠菜、白萝卜配上粳米慢煮成羹,放入少许调料,做成了一道清香浓郁的粥羹,与平山堂的僧人们一起食用。
公元1093年元祐八年的九月苏轼赴任定州知州。
尽管苏轼在扬州担任知州只有短短的一年半。
但这粥羹的做法流传下来,被扬州人称为“东坡羹”,更有文人雅士为其赐予美名“白云翡翠羹,形容其萝卜洁白如白云,荠菜碧绿如翡翠之态。
苏轼的东坡羹,常常出现在他的诗词和文章中。
《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新春阶下笋芽生,厨里霜虀倒旧罂。
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
园无雨润何须叹,身与时违合退耕。
欲看年华自有处,鬓间秋色两三茎。
《东坡羹颂并引》:“东坡羹,盖东坡居士 所煮菜羹也。
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
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芦菔,若荠,皆揉洗数过,去辛苦汁,以生油少许涂釜缘及瓷盌在菜汤中,入生米为糁。
《菜羹赋》:东坡先生卜居南山之下,服食器用,称家之有无。
水陆之味,贫不能致,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
其法不用醯酱,而有自然之味。
《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东坡羹颂并引》和《菜羹赋》一起阅读更有意思,文本也更完整,能够读出苏东坡的心境。
尤其是《菜羹赋》,创作时间是在公元1097年北宋绍圣四年,这是苏轼再次被贬琼州别驾、昌化军(海南昌江)安置后的作品。
其中洋溢着一种穷且益坚、乐天知命的精神。
《菜羹赋》描述卜居南山下,穷得没肉吃,只得摘一些荠菜、萝卜煮汤,从洗菜、入锅、煮沸到以米粒勾芡,再用陶盆覆盖,慢慢煨到熟烂,直到水分快收干,菜蔬汤变成蔬菜羹,此法不用酰酱,烹调堪称仔细,充满了自然风味。
苏轼受儒、释、道思想影响,不仅深刻领悟“天人合一”的道家哲学思想,生活中也实践顺应自然、适应环境的观念,并且在逆境中寄情于大自然的山水或天然食物,体现了苏轼的创作美学和饮食美学。
东坡羹的主要原料是荠菜和白萝卜,显示了苏轼独特的美食理念。
“农历三月三,荠菜赛金丹”。
荠菜蛋白质含量在野菜中居上乘,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2和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钙含量也很丰富。
荠菜具有抗氧化的能力,有健脾和胃、平肝明目、清热止泻、利尿消肿等作用。
《本草纲目·菜部·荠菜》中记载:释名:护生草。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利肝和中,明目益胃,根叶烧灰,治赤白痢,极效。
荠菜是春季最有代表性的野菜。
它味道鲜美、爽口好吃,在野菜中属于“大哥大”级别的,春天这个季节如果连盘荠菜都没有吃到,那可是有点亏嘴了。
白萝卜是行气消食,增进食欲,帮助消化,促进胃肠蠕动,通利大便;又能增强免疫力,止咳化痰,治疗咽痛失音。
荠菜和白萝卜这两道菜搭配在一起,不温不凉,加强了化湿健脾的作用,再加了作料和香油作菜羹,味道鲜美适口,相信是老少咸宜的汤品。
春天的到来,让我想起家乡扬州的东坡羹的鲜美。
七十年代,我在扬州的农村就读小学。
那时候的生活都不是很富裕,尤其是在农村,经常会去挖一些野菜回来,做成菜粥,这也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独有的味道。
记得清明前,我会和小朋友一起到田野里挖荠菜,那时的春风吹在脸上已没有冰冷的感觉,暖意融融。
田埂上的荠菜已从松软的黄土中钻出嫩芽,一簇一簇的,翠绿欲滴。
不由地想起辛弃疾“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
此时挖荠菜,要用“挑”字来形容更为贴切。
挖,就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好像是有一大片现成的荠菜摆放在那里,让你去挖,实际情况是有很多与荠菜长得很相近的杂草,需要挑选。
挖荠菜的第一步,就是找和挑选。
在一大片的杂草中,找到荠菜。
由于挑选的过程是很考验眼力的。
发现了荠菜之后的欣喜也是别人难以体会的。
找到了,赶紧下小锹子或小铲刀。
斜铲入土深浅要合适。
太浅,会将荠菜叶子弄散了,这一棵也就浪费了;太深了,沾着的泥太多,去除泥土要费时费力。
一番辛勤的劳动,鲜美的荠菜装满小篮筐,带着丰收的喜悦回家。
母亲用农家的土灶和大锅炖荠菜米粥,没有调料,保留原味,煮成酥烂浓汤,真是清醇甘美。
连喝几碗后,似乎找到了南宋诗人陆游他在四川吃了东坡羹后留下的“ 荠糁芳甘妙绝伦,啜来恍若在峨岷。
莼羹下豉知难敌,牛乳抨酥亦未珍”的感觉。
——这就是我儿时东坡羹的味道。
复制本文链接攻略资讯文章为拓城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