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蹴鞠用什么做的具体如下:
1、汉朝蹴鞠
汉朝蹴鞠用的是实心球,动物毛发搓成团,外面缝上皮革。
2、唐朝蹴鞠
唐朝蹴鞠开始用充气的空心球动物膀胱吹满气,外面八片皮革包裹,球体非常的轻盈。
3、宋代蹴鞠
到了宋代,蹴鞠制作工艺又有提升,片数增加到12片,比唐朝的蹴鞠更接近圆形了。
且宋朝蹴鞠“正重十二两”,约为470克,就算在今天也已经达到标准。
蹴鞠的玩法和规则
1、在球场中央竖立两根高三丈的球杆,上部球门直径约一尺,名字叫做“风流眼”。
2、玩蹴鞠的人分为两队,衣服颜色不同的左右军(两队)分站两边,每队十二个人,或者是十六个人,分为球头、骁球、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等。
球头与队员的帽子有区别。
3、蹴鞠比赛时鸣笛击鼓为号,左军队员先开球,球都由“球头”开出,传给“跷球”,然后按规则在“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之间传球,传球过程中,手不准触球,球不得落地,最后又传回“球头”,由“球头”射门,即将球射过“风流眼”。
如果球触网弹回,只要不落地,本队球员可以将球接住,继续传球、射门。
球射过“风流眼”,过者为胜。
视频介绍
图为,手绣鞠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杜少霞正在制作鞠球。
孙宏瑗 摄
中新网山东临淄11月20日电 (孙宏瑗)“蹴鞠承载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将其弘扬下去。
”在“世界足球起源地”山东临淄,制作鞠球的能工巧匠以不同方式深挖蹴鞠文化,致力于将蹴鞠推向世界。
图为,各式各样的手绣鞠。
孙宏瑗 摄
据史料记载,古代鞠球有两种制作方式:一种以皮革缝制,内装毛发或米糠,即为“缝制鞠”;一种以毛或丝绵缠绕、捆扎、绣制而成,即为“手绣鞠”。
图为,手绣鞠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杜少霞正在缝制手绣鞠鞠球。
孙宏瑗 摄
“手绣鞠”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汉代,那时的鞠球内以毛发填充,形制较为简单,被称为“毛丸”。
20日,在山东临淄足球博物馆,手绣鞠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杜少霞正在运用缎面绣、飞针绣、轮廓绣等技法制作鞠球,在行针走线、丝线缠绕间,向日葵、树木、圣诞老人等图案跃然球面。
图为,市民正在观赏手绣鞠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杜少霞制作手绣鞠鞠球。
孙宏瑗 摄
“制作手绣鞠没有‘错误’一说,可以自由发挥创意。
”杜少霞说,她的创意一方面来自于自己的构思,一方面来自于历史的启发。
“女弟子队……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锦带,踢绣球”“巧匠园缝异样花,身轻体健实堪夸”……《文献通考》《鹧鸪天·巧匠园缝异样花》等书籍、诗词中均有关于蹴鞠的记载。
杜少霞还研究《蹴鞠图谱》等,从中获得灵感。
图为,蹴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于剑正在制作蹴鞠鞠球。
孙宏瑗 摄
杜少霞简单总结她的创作过程为选材、包裹缠绕、设计、颜色搭配,“见物、思考、创新,利用做针线的基本功,加之创意。
”在她心目中,制作手绣鞠并不难,但蹴鞠正被人遗忘。
“很多人不知道蹴鞠的历史,不了解蹴鞠。
”
杜少霞的手绣鞠制作技艺从家族中传承下来,她也希望越来越多人能够了解这项技艺,知道古人是怎样制作鞠球、相关的技艺又有哪些。
杜少霞还致力于将技艺教给更多人。
近一年,她带着手绣鞠走进学校、社区,让孩子们从小了解蹴鞠、喜欢足球。
“鞠球中凝聚着制
蹴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于剑则以制作蹴鞠的另一种形制—“缝制鞠”为业。
自2004年开始,于剑根据《考工记》的记载内容,还原古代蹴鞠的样式和制作方式。
图为,蹴鞠半成品。
孙宏瑗 摄
古代蹴鞠为4片,采用真皮以外缝的形式制作,并用羽毛、毛发等填充。
而现在的鞠球是由现代工艺加工的牛皮制作,用丝绵填充。
于剑在其工作室给记者展示蹴鞠制作工艺,他介绍说:“改良后的蹴鞠利于陈列、观赏等,也符合卫生要求。
”
据于剑介绍,当下,蹴鞠主要被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体育赛事的纪念品、饮料等快销品推销的载体等。
前期,于剑制作的蹴鞠经线下零售,逐渐覆盖淄博当地,并扩大到中国其他城市。
“电商平台发展起来后,我们将蹴鞠售卖到东南亚、日本、欧洲、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每年在电商平台销售约四万个。
”
图为,蹴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于剑浏览其线上店铺。
孙宏瑗 摄
现在,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很多学生去于剑的公司研学,了解传统工艺。
当地学校也开设了蹴鞠课,引进新的贴近时代规则的蹴鞠,深受青少年喜爱。
但于剑认为:“我们对文化资源的理解、研究不够,更多是在注重外观、物质性的东西,而缺少对其内在精神的挖掘。
”当地民众也只是局限于了解蹴鞠历史,对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关心程度不够,疏忽了其对未来新经济的贡献。
此外,他认识到,自身设计能力还不够强,未来将在创作过程中更多地思考如何适应年轻化、全球化等趋势,以及文化IP如何更好落地等问题。
(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复制本文链接攻略资讯文章为拓城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