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竹楼属于竹派建筑。
傣族竹楼是傣族传统的居住建筑,特色鲜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它属于竹派建筑,主要材料是竹子。
以下是关于傣族竹楼的
1.竹楼材料与特点:傣族竹楼主要采用竹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竹子生长丰富,易于获取,且具有良好的耐用性和适应性。
竹楼具有独特的建筑结构和风格,通常包括吊脚楼的形式,高低错落,融入自然环境。
2.竹楼与傣族文化的关系:傣族竹楼不仅是居住场所,更是傣族文化的载体。
它的设计、构造和装饰都反映了傣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信仰和审美观念。
竹楼的存在与傣族人的生活紧密相连,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竹楼的建筑工艺:建造傣族竹楼需要精湛的技艺。
传统的竹楼建造过程涉及砍伐、破竹、编织、搭建等多个环节,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来完成。
这些建筑工艺体现了傣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4.竹楼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傣族竹楼融入自然环境,与周围的景观相得益彰。
它的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协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建筑风格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总之,傣族竹楼作为竹派建筑,是傣族文化的瑰宝,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它的独特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建筑工艺都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视频介绍
来源:中国民族建筑
民族建筑文化博览(五)
傣族建筑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
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傣族建筑作为独树一帜的建筑形式,也有其独特的艺术生命力。
一、傣族寨名来历
哈傣族村寨名多以故事传说而命名,下面主要以西双版纳地区的两个村寨名为例,简要说明傣族村寨的命名方式。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遮镇曼恩村,是一个典型的傣族村寨。
傣语中,曼恩的“曼”是“寨”的意,“恩”是“银子”。
传说寨址在古人挖到银子的地方,故名。
勐往曼依坎寨过去属宁江县(今属勐海县),依傍澜沧江西岸,是一个和勐阿、勐康相邻的小盆地。
传说这个寨子是建寨最早的,在“帕召”(佛祖)来游历时,站在路上笑望此寨,所以过去名叫“喝董”,即“笑望之意”,后来佛寺附近挖了个大鱼塘,即更名“侬坎”,“依”是水塘的意思。
二、傣族建筑类型、装饰及空间安排
傣族建筑和居住环境作为一种符号、一种象征,让人们通过这个信息源,对傣族有更多的了解;它也是一种精神结构,是傣族人心理、历史、文化等无形观念的有形表达。
傣族村寨选址,一般在近水之处、小溪之畔、大河两岸、湖沼四周,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傣族的建筑文化也是一道独特绚丽的文化风景,每每令人神往。
(一)竹楼
傣族建筑最具有特色的是竹楼,过去竹楼按社会阶级分为官家(召)竹楼和百姓竹楼两种。
官家竹楼宽敞高大,呈正方形,屋顶带三角锥状,颇类似西方的“哥特式”建筑,用木片覆顶。
整个竹楼用20~24根粗大的木柱支撑,木柱建在石墩上。
屋内横梁穿柱,结构简单,上木梯后即为“掌房”,正屋为客室,客室中置火塘,侧房分隔为三间,是卧室。
图 1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竹楼
百姓竹楼在建筑体上不做什么雕刻装饰。
如在思普沿边,完全是竹楼木架,上面住人,下栖牲畜,式样皆近似一大帐篷,这与《淮南子》所记“南越巢居”的情形完全符合,也正是史书所记古代僚人“依树积木以居”的“干阑”住宅,这算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
这类竹楼下层高约七八尺,四面无遮拦,牛马拴束于柱上。
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转进即为一长形大房,用竹篱隔出一个角来做主人的卧室并兼重要钱物的存储处;其余便是一大敞间,屋顶不高,两边倾斜,屋檐及于楼板,无窗。
若屋檐稍高者,则两侧有小窗,后面开一门,楼的中央是一个火塘。
火塘是进行炊事、家庭成员用饭和招待客人的地方,“传说围绕着火塘的四方架是由四条龙变成的,所以不能用脚踩,不能随意移动,更不能向火塘内吐痰和扔脏物。
围绕火塘的座位安排也有一定的规矩:火塘的最里侧,也就是在门背后的那一个位置,是女主人的位置,如果来女客,也坐在这里。
外侧的右端第一个座位是男主人的坐处,这个地方也是姑娘接待自己男友,谈情说爱的地方。
”
火塘无论冬夏,日夜燃烧不熄,煮饭烹茶,都在这火上,主客闲谈,也都围炉而蹲或坐。
屋顶用茅草铺盖,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制成。
此种住宅的建筑极为便易,只需伐来大竹,约集邻里相帮,数日间便可造成;但也极易腐毁,每年经雨季后,便须重加修补。
屋里的家具非常简单,竹制者最多,凡桌、椅、床、箱、笼、筐,都全是用竹制成。
家家有简单的被和帐,偶然也见有缅地输入的毛毡,铅铁等器,农具和锅刀都仅有用着的一套,少见有多余者,陶制具也很普遍,水孟水缸的形式花纹都具地方色彩。
(二)土掌房
云南腾龙沿边傣族地区的住宅,多为土墙平房,也就是土掌房,少数有楼,房顶作阳台和晒场。
每一家屋内也是间隔为三间的,分卧室和客堂,这显然是受到汉族影响的。
自称“傣倮”的建房,相邻的人家户不共墙,自称“傣尤”和“傣尤倮”的邻舍之间可共墙,房顶相连。
云南元阳傣族称红椿树为树中之王,堂屋正中梁柱一定要用红椿木,因为人们认为用了红椿木,房子牢固,人丁兴旺。
(三)缅寺
寺庙建筑以佛寺和佛塔的成就最高,也最有特色。
上座部佛教的寺庙称缅寺,几乎每座傣寨至少都有一座。
缅寺建筑中主要分为这样几个部分:
一是寺门和门廊。
寺门一般为三间两层重檐建筑,面朝东方,造型和佛殿屋顶造型很统一,屋脊上装饰有火焰状、卷叶状和动物的陶饰。
檐下的木板上绘制壁画,正中为大门,左右两侧两间各有用泥塑造的巨大的龙形支物“啦嘎”,为守护寺院的神兽。
连接大门后是一段长廊,通向佛殿。
二是大殿。
大殿是佛寺的主要部分,一般为长方形平面,坐西朝东,东面为大门,西面为佛像,大殿一般为重檐歇山式建筑,竹木或土木结构,开间为三间或五间不等。
屋顶坡面由多层相叠而成,中堂较高,东西两侧递减,有的佛寺的大殿在重檐屋顶之下再设置围绕大殿的外廊和屋顶,形成三重檐屋顶。
佛寺大殿屋顶的层次代表着佛寺的规格,层次越多,规格越高。
整幢大殿显得十分庄重威严,舒展大方。
屋脊中央以宝瓶装饰,屋脊上、屋檐上有大量凤、孔雀、龙、狮子、花卉等装饰。
造型朴素大方,风格独特。
三是戒亭。
戒亭是寺院举行高级佛事活动的场所,是佛寺中最为神圣的地方,也是整个佛寺建筑中最为壮观和最有特色的部分。
平面呈方形,形象俊俏,外形装饰华丽,一般装饰在台基和屋顶。
台基为1.5~2米高,其上绘制各种色彩艳丽的彩绘,有的还镶嵌彩色玻璃。
屋顶成攒尖顶,装饰华丽,常用银子、白铁皮等做成镂空花饰。
四是佛塔。
佛塔为砖石结构,体量一般较小,佛塔主要有缅式钟形佛塔、亭阁式佛塔、泰式金刚座佛塔等,千姿百态。
佛塔由基座、塔身、塔颈、塔刹组成。
塔体整个部分常涂有金银粉和其他黄色或银色涂料。
与民居不同,傣族佛寺建筑在屋顶、墙面、梁、柱等地方都有大量装饰,装饰材料极其多样,有用瓦装饰的,也有用铁装饰的,也有用玻璃装饰的,还有用各种涂料装饰的。
装饰方法有构件装饰和彩画装饰。
图 2 云南西双版纳总佛寺
三、傣族建筑仪式
(一)选材仪式
当傣族要建新房的时候,首先要到山中选取大树作为房屋的房柱。
进山伐木的那一日必须是良辰吉日。
来到山中,在选好的树旁放一张篾桌,面向东方,取少许米,且行且撒。
再取圣水,绕树一周,同样且行且撒,同时还要口诵subatance(苏巴曼德)经,之后,伐树。
”选房柱的仪式在于征求树魂的同意,把树带回去作为房屋的房柱。
(二)上房仪式
新房建成以后,要举行上新房仪式。
通常上新房仪式要举行三天,包括一个‘赕很’的仪式,就是送走房柱和土地的灵魂,祛除新房中一切不洁净的因素的仪式,还有一个就是乔迁新居的仪式,就是新房的主人搬进新家的仪式。
”
上新房时要用剪纸花、彩色线头作为装饰,把旧衣服剪成小布块儿,然后用这些小布块儿包成一个竹楼的模型,成为“很囡”。
“很”就是房子,“囡”是小的意思。
在“很囡”的前面两个房柱上分别绑着一只竹筒,两个竹筒内装上水,左边是热水,右边是冷水,右后面的房柱上绑牛腿骨,代表耕地,以后有粮吃,还用芭蕉皮做九个“噶东容”,分别放在房子四角,寨子四角和房屋中心,一个称为“很送叠”的大竹笆,表示将房子中一切不洁净的因素通通送走。
图 3 云南傣族民居建筑过程
(三)洁净仪式
1.对房屋的洁净仪式
将“很囡”和一只“噶东容”放在一起被抬到新房客厅的正中间,四位佛爷手持白色棉线,其中一位佛爷一只脚踩着一把火钳子,另一只脚踩一把砍刀,围着“很囡”开始念经。
念完经后,大佛爷将“喃姆末拜”水向“很囡”洒三次。
之后,佛爷们围绕新房屋重复念经和酒“喃姆末拜”水的动作,并在房屋的四角各放一只“噶东容”,每绕完一圈,做完一个仪式,佛爷就把那只“噶东容”带到“很囡”旁边,预示着房屋内的鬼已经被驱赶。
佛爷的仪式完成之后紧接着是安章的仪式。
安章提来一只陶罐,里面放置头发、火灰、碎牛角,安章将这些杂物点燃,烟雾缭绕,从房檐溢出,好像把房屋中的鬼都熏走。
安章再拿来另外四只“噶东容”,四只事先编好的“达寮”和一盆沙子,等到所有物品都拿来以后,安章又要开始念诵经文,一边念一边向这些物品洒水,之后仍然把“噶东容”带走扔掉,而陶罐由另一人拿着到各个房间熏一遍,对房屋的洁净仪式完成。
2.对主人的洁身仪式
新房的洁净仪式完成之后,安章还要对这家新房的主人进行洁身仪式。
安章把“叠祸”也放到房屋客厅的正中间,右脚踩砍刀,左脚踩火钳,面对“叠祸”洒水,然后吐一口唾沫,如是三次。
然后请这新房主人的全家到场,面对安章,跪在“叠祸”前面,这时候,安章仍然诵经,一边诵经,一边向主人全家洒“喃姆末拜”水。
安章从上往下向这家人洒水,表示把不洁的东西驱赶下来,集中到“叠祸”上,主人也把身上和手上的水都甩到“叠祸”上,意味着身上所有不洁净的东西都已经被驱赶到“叠祸”上了。
然后主人向“叠祸”吐几次口水,安章再向“叠祸”洒水,又向主人洒水祝福,仪式完毕,并把“叠祸”扔到水沟或鱼塘。
四、傣族传统建筑的变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傣族竹楼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作为傣族传统建筑特色的竹楼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正逐渐被取代。
西双版纳一些地方的傣族村寨已经彻底改变了竹楼的传统建筑风格,大量汉族式样的建筑拔地而起,越来越多的傣族村寨“干栏式”建筑群中,出现了完全西化的砖混结构的“洋楼”,这种“洋楼”正在形成片、形成群。
随着竹楼的慢慢消失,许多传统竹楼建筑中的设置也随之发生变化,例如不再保留火塘,而是将烧煮活动分隔出专用的场所——厨房。
傣族的火塘曾是家庭中心的象征,这种变化使傣族竹楼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传统的意义。
图 4 傣族新居
傣族传统建筑中牲畜和人居住于同一建筑内,而今房屋的设计将人与牲畜分开,这对减少疾病的传染,保证居住卫生等是非常有利的。
傣族传统民居的改变是傣族传统文化变迁的表征之一,民族文化的变迁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它与该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族际交往等关系密切。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信息宣传部整理、编辑,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下期)
本文来自【中国民族建筑】,仅代表
ID:jrtt
复制本文链接攻略资讯文章为拓城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