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林麦克雷:尘埃2游戏攻略
回闪系统和“起点”一样,可以挽回自己犯下的错误,高手肯定是不屑的吧,呵呵。
在MyRides里,可以看到自己的赛车。
TopSpeed是最大速度,Acceleration是加速能力,Drivability是操控性。
选择赛车后,Customise是赛车设定,里面可以更改挂饰,仪表盘,车体外观等等。
不管你是自动档派还是手动档派,相信我,Dirt2里,请选择手动档,你花半小时去习惯,之后你会发现MT比AT更快,很多弯道你不需要减速(摁刹车),只需要减一档就好,这样比减速过弯的效率更高。
起步不要摁死油门,那样效果并不好,应该将转数控制在转数表的红色区域前,那样起步加速的效果最好。
关于路书:路书是英文的,但我们要记住一些关键词,Left,Right谁都知道,不知道的麻烦你换个游戏。
Bridge是前方有桥,Narrow是前方道路变窄,Jump是跳跃(前方有坡,注意将赛车控制在赛道中间,否则很容易落下后冲出赛道),HairPin是发卡弯。
赛车调校:比赛开始前会显示车辆的调校菜单,我个人认为,Dirt2的赛车调校是CM拉力系列最好的,不同的调校对不同的赛道不同的赛车影响非常大,如果你发现自己无论如何都比不过别人的最佳时间,那么请在调校上下些功夫。
GearRatio是齿轮比,调到Long,赛车的极限速度将提升,调到Short,则加速能力提升。
DownForce是赛车下压力,调到Low是牺牲转向能力增加动力,High反之,增加转向力降低动力。
Suspension是赛车悬挂,Stiff是减少抓地力,在沥青和公路路面上比较适合,Soft是将悬挂调软,在沙石和路面起伏大的赛道需要将悬挂调软。
RideHeight赛车车身高度:High比较适合沙石路面,增加车辆稳定,Low则适合沥青和公路路面。
BrakeBias是前后轮刹车平衡,Fornt就是降低转向能力,增加刹车时的稳定性,容易转向不足,过弯时经常需要手刹来辅助一下,Rear反之,经常容易转向过度,我的经验,BrakeBias,不同的赛车差别教大,我一般都是不调的,我都是通过延长刹车时间来提高稳定性。
Differential分速器,一般是赛车选择是4轮驱动还是两轮驱动时用到的,Loose的效果是降低转向后的加速,容易转向不足,但提高稳定性,Strong反之,增加转向后的加速度,容易转向过度,而且在加速中赛车容易打滑。
调校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键盘一个调法,手柄一个调法,方向盘一个调法,而手柄,有的人用方向键转向有的人用摇杆转向,Differential和BrakeBias上尤其要下功夫,不同的赛车更是有不一样的调校方法,一辆车可能有比较好的调校方法,但没有绝对的,请大家自行尝试,而且调校非常重要,一条3分钟的赛道,正确的调校可以让你轻松得快上3秒,相信我。
上面如果我有错误,请大家别笑话。
转向小技巧:快速降一档之后立刻升一档,在这之中打方向,可以让赛车作出幅度更大的转向。
任务:DirtTour模式中是有任务,而完成任务是有奖励的。
每个任务都有5个等级。
GoLong驾驶距离,LongJumper赛车在跳起后腾空的距离,HighJumper赛车腾空高度,HighRoller赛车在空中翻滚的圈数,Environmentalist撞坏场景中杂物的个数,Persistence赛车驾驶的精确时间,Overtake超车次数,Dorifto漂移距离,FlashBack用回放的次数。
不用太过迷信漂移这个技巧,大多数情况下,老老实实得刹车,降档,加速,挂档要比漂移更快。
(高手请无视这条)。
游戏中有隐藏车,赢得不同的赛事可以开启这些车辆,懒的朋友等修改器吧,呵呵,我拿下全部X-GamesAsia后,奖励了Evo10,还不错。
扩展资料
Codemasters07年上市的越野竞速类作品《DiRT》将迎来续作,目标平台仍面向PC、PS3,和Xbox360,那些对NFS新作表示失望的赛车游戏爱好者据此可稍稍释怀。
《DiRT》执行制作人GavinRaeburn表示新作将在画面、物理、职业生涯,及多人连线方面有长足的进步。
该作在北美以外地区将被冠以《科林·麦克雷:DiRT2》的头衔,以纪念去年在直升机事故中丧生的传奇车手科林·麦克雷,据称新作还将参考麦克雷本人晚期职业生涯。
这是我第一次,既装电脑,又装机箱。
不夸张的说,花时间是以前的10倍!我敢保证,不看教程你是装不起来的。
XTIA专注“开放”机箱,甚至能理解为“架子”。
我在21年买的“XPROTO-MiNi”,经过3次组装失败后一直吃灰至今。
鉴于该品牌命名总是和他们机箱结构一样另类,不知所以然,更不会读了,为便于描述后文一律简称该款机箱为MiNi。
总感觉XTIA比同类机箱更高端一点,做工细节很到位,板材很硬,拎在手里叫人放心。
成品尺寸:22x16x22cm。
极限小!四四方方,只占书桌一角,空出大片的区域放手柄、耳机、手机等。
以上都是优点,接下来我们说一说缺点。
大概组装原理是:把两块对称的C型钢板,背对背连在一起。
用一堆金属件,相互拿住,就像盖房子一样,增加框架的牢固。
然后把电源、主板等挂上去。
主板体位是io接口朝上,虽然用的时候很方便,但是线多了会很杂乱,影响美观。
建议尽可能用无线为主,除了HDMI线没办法,其他设备一律都用蓝牙或2.4G。
零件、螺丝多,易混淆;安装视频不清楚;安装顺序容错率低。
细到io跳线、开关键、转接线铜柱、PCIe挡板都要自己组装。
请预留充足时间,享受过程,切勿急躁。
心理要有持久战的准备。
首次打开包装,零件是散的:一块一块、一片一片、一颗一颗。
当时没有保留图片,大家参考这个up的装机视频。
螺丝大概有10种:黑的、白的、粗一点的、细一点的、长一点的、短一点的、内六角的、十字的,体系非常复杂。
从客服获得的这个“安装教程”,类似玩家自制,拍得不清楚。
手从格子里拿螺丝飞快,直掏直掏的,而且一次拿好几种。
需要反复暂停放大回看。
螺丝是否严格 “归位” 是安装成败的关键!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和盖子上的标注、视频中的标注一一对应起来。
不然视频说什么A1、B2,C2鬼知道谁对谁啊?
建议“原路取原路退”“单拿单放”,不要全倒桌子上!盒子没有“扣舌”,仅用橡皮筋栓着。
小心打翻,全掉出来就麻烦了。
如果螺丝有混淆,请立即停止所有工作,优先执行螺丝归位。
请自行准备好,带“全功能披头”的螺丝刀,网上很多。
XTIA的所有螺丝都没有磁性,需要手扶着往孔里捅。
这是为了安全么?
仔细看!电源线,全是从主板底下掏出来的,非常不合理。
但相信我只能这么走线。
SFX的线本来就短,机箱都是严格计算好的,你稍微绕一点弯路,立马就够不着接口了。
通过这件事,再次告知:尽量遵循 “教程” 的步骤、安装顺序、走线位置,不要轻易自由发挥。
避免重复返工,拆了装、装了拆。
MiNi只兼容ITX主板,就是那种17 x 17cm正方形的小板子。
后边我会推荐一套配置,大家不要拘泥于型号,而是多注意尺寸规格。
主要分为两种思路:①独立显卡;②核显主机。
a、独立显卡,需要单独购买PCIe转接线、1U电源。
b、核显主机,需要单独购买SFX电源支架。
建议购买官方推荐的型号,因为我猜设计师就是根据这些开发的。
比如PCIe转接的长度、孔位。
你若自选的话一定要先问清楚。
简单了解下官推配件的价格:
1U电源:全汉FX500G,700元
PCIe3.0线:85元
PCIe4.0线:160元
风扇转接支架:45元
SFX电源支架:19元
铁丝网外壳:80元
迷你天线:13元
了解完你就会觉得,这种极限小的ITX,极低的兼容性,玩独立显卡是非常麻烦且不经济的,让本就没有性价比可言变得更没性价比。
所以我玩核显方案,我的配置是:
CPU:R5-5600G
主板:ROG B450i
散热器:AXP90 X47
硬盘:锴侠RC20 1TB
电源:海盗船SF600
内存:D4-4000 8x2
再详细唠叨一下几个散件的注意事项,非常非常关键。
玩家们务必注意一下啊:
a、主板
ROG STRIX B450i,非常经典的ITX主板,支持锐龙2000~5000系列,带1个ARGB接口,背后有灯珠,支持神光同步。
别看板子小,板载千兆网卡、独立水冷插头、2×USB3.1 Gen2 红接口10gbps。
更牛的是背面还有1个M2接口,用户可以安装2个M2 SSD。
M2_1还带散热片,特别适合ITX用户节省空间的需求。
b、散热器
如果你要装机箱外壳,散热器必须限高50mm。
我试了官方推荐的利民AXP90 X47,高度47mm的。
几乎风扇就是贴在 “铁丝网” 上,真的是到极限了。
AMD原装的幽灵什么散热器肯定装不下。
95mm风扇不挡内存。
镀镍铜底,单独金属背板。
这种4管小风扇,散热能力很一般。
风道是向下吹,然后向四面弹开。
我已经遇到2款内存的XMP不稳了。
可能这种风道对内存散热极度不好。
我在乔思伯BO100上用mini塔式都能正常4000的。
CPU散热还可以,满载72℃,转速直奔2800 RPM。
玩游戏的时候2000转多一点,能明显听到风噪,但在耐受范围之内。
桌面ITX可能都会遇到类似问题。
c、电源
推荐海盗船SFX600白金版,注意是白金版!虽价格高于平均,但全模组易安装;包网线材质好,相当于高端定制线。
柔软牢固,不怕重度弯折。
比较奇怪,官图都这么安装——电源风扇朝外。
我起初也照着装,但是转接头就安不上了。
正常应该是90度向内。
不知道是我的电源特殊,还是官方弄错了。
后来我把电源掉个头,就好了。
按照风道的逻辑,也应该是和散热器风道一致,即:从主板正面往背面吹?大家觉得呢?
d、内存
特别指出:核显的性能,非常非常非常吃内存频率!如果你用2666、2133的内存,和3600的内存相比,游戏帧数相差至少一倍。
下边测试游戏都用的是,影驰HOF OC Lab大师,D4-4000,C19。
上文提到了散热的问题,最终频率在3933稳定过测。
我建议核显机器,内存频率至少要3600,才能发挥出GPU本该有的性能。
e、机箱外壳
就是一对铁丝网,非常薄。
务必装机时戴手套,防止割伤。
存在轻微回弹,但韧性很好,螺丝拿住就正了。
铁丝网上喷上了黑漆,特别容易刮掉漆。
安装的时候把机箱倒下来,平着拖动很容就擦掉一点漆。
看到这空多孔的MESH机箱,我朋友说:最害怕打喷嚏一下打歪了。
你们觉得呢?基本上就是四面漏风的开放平台。
其实就是测5600G这颗APU的性能。
6核12线程,7nm制程,最大加速频率4.4GHz,16MB三级缓存。
CPU性能与R5-5500、11600KF相当。
GPU Vega7相当于GTX750Ti,足够畅玩各类网游了,这里就不测试了。
下边列举2个单机:
《科林麦克雷:尘埃2》发布于2009年。
模拟真实拉力赛车,有石地、沙地、泥地、湿地等,非常喜欢这种纯跑图、没剧情、非开放世界。
具有很高操作难度,头甩得不行,很吃技术。
游戏内基准测试,设置:1080P、预设高等特效、2x抗锯齿。
平均帧数75,真就不低啦!
游戏录屏:开垂直同步,锁帧全程60,非常流畅。
《战争机器5》还算是比较新的游戏,发布于2019年。
没想到仅凭5600G核显也可以玩,惊吓到我。
游戏内基准测试,设置:画质预设最低档,而且是窗口模式。
分辨率1152x852这么一个非常奇葩的比例。
平均帧率79,真的不低了!游戏会吃掉1.94GB的共享显存。
小窗口玩儿,看字幕有点费劲。
游戏录屏:开垂直同步,锁帧全程60,非常流畅。
帧不在高,够用就好!
《战神3》使用RPCS3模拟器玩,虽说模拟器主要吃CPU,但是发现默认内存频率会直接蓝屏,超到3933之后才可以进入游戏,说明模拟器对GPU性能还是有要求的,低于GTX1060就不要尝试了。
游戏录屏:已打了升级补丁,并且用了最佳优化方案。
仅仅能维持25帧运行,卡到爆啦,简直无法游玩。
所以5600G就不要尝试RPCS3模拟器了。
本次组装XTIA桌面ITX主机,确实花了不少时间,找到了小时候拼 “高达模型” 的感觉。
从一开始的两眼一抹黑,到渐入佳境略有小成,再到出错返工,直至最终的 “胜利”。
也许组装的过程,比使用它更有意思。
除了上面提到的1U电源、SFX电源支架、铁丝网外壳、棒状天线,XTIA还提供选配RGB底座、水冷挂架、9转12cm风扇支架。
提供了电源、水冷外挂玩法,XTIA还有其他板型的开放式型号。
总之,XTIA就是有很多折腾,能持续提供动手探索,让玩家体会DIY的乐趣。
最后关于价格。
我买已有3年了,主体价格几乎没有变化,可能就是PCIe转接线降了一点。
兼容性很低,散热和噪音不佳,相比市面上同类ITX,投入也要多好几倍。
XTIA终究是一个极其小众,优缺点两极分化的个性化产品,与性价比无缘。
复制本文链接攻略资讯文章为拓城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