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攻略资讯 - 详情

喜欢玩三国志的男生的性格(陈寿《三国志》里,“先生”、“主公”等称谓各有什么含义?)

2025-01-25 09:52:49|网友 |来源:互联网整理

喜欢玩三国志的男生的性格

喜欢玩三国志的男生的性格通常表现出对历史和战略的浓厚兴趣,他们往往具备分析性、决断力和长期规划的能力。

首先,喜欢玩三国志的男生通常对历史有着深厚的兴趣。

他们喜欢研究历史事件和人物,对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背景有着深入的了解。

这种兴趣使他们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储备,也使得他们在与人交往中能够展现出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和兴趣。

其次,这些男生通常具备分析性和战略眼光。

在三国志这样的策略游戏中,玩家需要分析局势、制定战略并做出决策。

这种游戏经历使得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具备了类似的能力,能够冷静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并付诸实践。

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迅速找到关键所在,并制定出有效的行动计划。

最后,喜欢玩三国志的男生往往具备长期规划的能力。

在游戏中,玩家需要考虑到长远的发展,制定出长期的战略和计划。

这种游戏经历使得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能够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制定出符合长远利益的计划和目标。

他们在追求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中,能够保持耐心和毅力,不断积累和进步。

总之,喜欢玩三国志的男生通常具备对历史的兴趣、分析性、战略眼光和长期规划的能力。

这些特质使得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够表现出色,也让他们在游戏中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喜欢玩三国志的男生的性格(陈寿《三国志》里,“先生”、“主公”等称谓各有什么含义?)-第1张图片-拓城游

陈寿《三国志》里,“先生”、“主公”等称谓各有什么含义?

《三国志》是《魏书》《蜀书》《吴书》的合称,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共65卷,记载了公元220年至公元280年期间的历史。

在写法上,《三国志》沿用了纪传体体例,将帝王的传记称“纪”,其他人的传记称“传”。

在整个三国时代,真正做过皇帝的有十几位,但《三国志》中只有曹操、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奂等6人的传记称为“纪”,这是因为《三国志》尊曹魏为正统,不承认刘备、孙权建立的政权,刘备、孙权以及他们继任者的传记只称“传”。

这个容易理解,陈寿虽出身于蜀汉,但后期在晋朝做官,晋朝是在曹魏禅让基础上建立的政权,所以晋朝官方只认可曹魏,而将蜀汉、孙吴视为非法,有人以此批评陈寿没有历史学应有的原则,历史为政治服务,不能坚持原则,在这一点上比不了以后出现的、尊蜀汉为正统的史书《汉晋春秋》。

喜欢玩三国志的男生的性格(陈寿《三国志》里,“先生”、“主公”等称谓各有什么含义?)-第2张图片-拓城游

其实这没有多少道理,既然存在“正统”问题且“正统”只能有一个,作为晋朝官员的陈寿就只能选择曹魏。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得很中肯:“以理而论,寿之谬万万无辞;以势而论,则凿齿帝汉顺而易,寿欲帝汉逆而难。

”陈寿是西晋官员,《汉晋春秋》的

虽然尊崇曹魏为正统,但陈寿并没有完全受此约束,而是最大程度地尊重了历史事实。

比如,从公元220年到公元280年的这60年间,事实上存在着3个政权并立的状态,陈寿是承认这种状况的,《三国志》书名的确立就是最好证明。

《三国志》的书名并非后人所加,《晋书》说陈寿“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

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清代学者朱彝尊就此评论说“寿独齐魏于吴、蜀,正其名曰《三国》,以明魏不得为正统”,也就是说,陈寿名里尊曹魏为正统,实际尊三者都为正统。

喜欢玩三国志的男生的性格(陈寿《三国志》里,“先生”、“主公”等称谓各有什么含义?)-第3张图片-拓城游

曹魏政权是在汉魏禅代基础上建立的,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代汉献帝刘协而自立,这是一件大事,相关劝进表、辞让诏书、文告等可谓汗牛充栋,这类文书通常是正史所重点收录和保存的内容,但陈寿对此似乎视而不见,人们从裴松之为《三国志》作的注才看到了那些篇幅浩瀚的内容。

反观刘备称王汉中及后来武担山称帝,《三国志》对相关文字却有大篇幅的收录,从中似乎可以看出陈寿在正统观上的真实态度。

还有其它的例子,比如《三国志》中对刘备、孙权等人的称谓。

《三国志》中非帝王以外的普通人物传记,要么以姓名相称,如《诸葛亮传》《陆逊传》《周瑜鲁肃吕蒙传》,要么以各人姓氏联结相称,如《程郭董蒋刘传》《王楼贺韦华传》,但《三国志》没有称刘备的传记为《刘备传》,称孙权的传记为《孙权传》。

在陈寿看来,刘备、孙权等人就是事实上的帝王,如果把他们的传记和普通人一样处理,无疑贬低了他们的地位,但如果破例称他们的传记为“纪”,又难以得到官方认可,为此陈寿发明了一个说法,称他们为“主”。

喜欢玩三国志的男生的性格(陈寿《三国志》里,“先生”、“主公”等称谓各有什么含义?)-第4张图片-拓城游

陈寿称刘备为“先主”,称刘禅为“后主”,不少人认为这与陈寿及其父亲早年在蜀汉的经历有关,其实陈寿这样做并非出于私义,而是陈寿历史观的另一个独特表达,因为“主”的称谓不仅对蜀汉适用,对孙吴也是一样,《三国志》中刘备的传记是《先主传》,刘禅的传记是《后主传》,孙权的传记称《吴主傅》,孙权之后的孙亮、孙休、孙皓三位皇帝的传记称《三嗣主传》。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王的传记称“世家”,其后帝王们的传记称“本纪”,除此之外者归为“列传”,在陈寿之前只有2个人享受过特殊对待,一个是项羽,《史记》里有《项羽本纪》;一个是孔子,《史记》里有《孔子世家》。

人们称赞司马迁,认为他对项羽、孔子表达了尊重,陈寿在《三国志》里用“主”这个称谓,同样是值得肯定的。

“主”是什么呢?有人认为,它的意思是“先生”,所谓“主公”,就是“尊敬的先生”,所谓“明主”,就是“明智的先生”,但这样理解有些宽泛。

“主”的意思,除“家中的男主人”外,《康熙字典》里还有一条:“又大夫之臣,称其大夫曰主。

”这种用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较普遍,《左传·昭二十八年》成鱄对魏舒曰:“主之举也,近文德矣。

喜欢玩三国志的男生的性格(陈寿《三国志》里,“先生”、“主公”等称谓各有什么含义?)-第5张图片-拓城游

于是,“主”衍生出“主上”、“主公”、“明主”等说法,其中“主公”、“明主”在三国时代已广泛使用,是臣下对君主及割据群雄的称呼,或者仆役对其主人的尊称,如《三国志》法正传:“或谓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

’”与“帝”、“王”相比,“主”这个称呼并不那么正式,既表达了想说的意思,同时又可以将正统与非正统这种的严肃问题进行含糊处理,这个做法应该说是非常聪明和得体的。

诸葛亮临终前的一桩怪事,揭开了蜀汉王朝的生存秘密

王安石变法有多“坏”?看过这三条冷知识就明白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admin@bb1314.com